新闻中心
English
  • 首页
  • 关于学会
    学会简介
    组织体系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历任会长
    办事机构
    管理制度
    业务联系
  • 党建强会
    党建动态
    群团工作
    专题学习
  • 新闻中心
    时政要闻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更多
    学会要闻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农学会年会的通知(第二轮)
    关于开展第十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更多
    通知公告更多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农学会年会的通知(第二轮)
    关于开展第十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中国农学会关于发展单位会员的通知
    关于推荐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分会委员候选人的通知  
    关于征集“十四五”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的函
    分支动态更多
    第九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在湖南新化召开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一带一路”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敦煌召开
    2025智慧农业产学研生态年会暨智慧农业创意大赛在云南昆明举办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25年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
    2025农业大数据与监测预警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学会动态更多
    2025年港澳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圆满落幕
    2025年重大危害入侵物种综合治理活动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培训班成功举办
    2025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由理论研学转入实践深耕阶段
    中国农学会组织召开“中国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报告”课题专题研讨会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作物高光效生物学基础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省级动态更多
    第五届齐鲁农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青年学术会议顺利举办
    陕西省农学会扎实做科普 创新促提升
    2024年度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
    2024年中国农学会分支机构暨省级农学会负责人工作座谈会在芜湖召开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农学会举办杂交中稻-再生稻优质丰产技术集成科技讲座
    专题专栏更多
    中国农学会百年回顾
    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农学会年会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 学会服务
    学术交流
    智库咨询
    科技评价
    团体标准
    会员专区
  • 科技奖励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 科技推广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
    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农业“火花技术”
    科学普及
  • 人才工作
    人才举荐
    人才研修
    科技工作者风采
  • 会议培训
    学术会议更多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农学会年会的通知(第二轮)
    关于召开第30届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一带一路”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农学会图书情报分会暨农业科技期刊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的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第九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的通知
    活动日历更多
    教育培训更多
    关于举办第三期出版编辑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数字乡村建设培训班的通知
  • 分支机构
EN
中国农业农村人才网 中心学会门户网
  • 首页
  • 关于学会
    • 学会简介
    • 组织体系
    • 学会章程
    • 学会领导
    • 历任会长
    • 办事机构
    • 管理制度
    • 业务联系
  • 党建强会
    • 党建动态
    • 群团工作
    • 专题学习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学会要闻
    • 学会动态
    • 分支动态
    • 省级动态
    • 通知公告
    • 专题专栏
  • 学会服务
    • 学术交流
    • 智库咨询
    • 科技评价
    • 团体标准
    • 会员专区
  • 科技奖励
    •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
    •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 科技推广
    •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
    • 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 农业“火花技术”
    • 科学普及
  • 人才工作
    • 人才举荐
    • 人才研修
    • 科技工作者风采
  • 会议培训
    • 学术会议
    • 教育培训
    • 活动日历
  • 分支机构
中国农业农村人才网 中心学会门户网 EN
  • 首页
  • 关于学会
    学会简介
    组织体系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历任会长
    办事机构
    管理制度
    业务联系
  • 党建强会
    党建动态
    群团工作
    专题学习
  • 新闻中心
    时政要闻
    学会要闻
    学会动态
    分支动态
    省级动态
    通知公告
    专题专栏
  • 学会服务
    学术交流
    智库咨询
    科技评价
    团体标准
    会员专区
  • 科技奖励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 科技推广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
    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农业“火花技术”
    科学普及
  • 人才工作
    人才举荐
    人才研修
    科技工作者风采
  • 会议培训
    学术会议
    教育培训
    活动日历
  • 分支机构
首页> 新闻中心> 学会动态

2020年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讨会暨首届药用植物专业学术年会专家报告观点集萃

时间:2020-08-26 来源:学术交流处,特产分会 点击量:
字号: 小 |  中 |  大

  中国农学会学术活动月首场活动——2020年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讨会暨首届药用植物专业学术年会,以“中药材生态种植”为主题,邀请8位知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张重义以“中药农业生态化转型生产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科学思考”为题,分析中药材生产与质量现状,阐述基于质量的中药农业生态化转型,并提出中药质量农业生态化建设举措建议。他指出,为确保品质,中药生态化生产过程应以道地性和区域性作为目标,从生态集约化、生物多样化及种植多样化入手关注生态因子对中药品质的影响。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大会围绕“蕲艾生态种植技术研究”进行报告。简述了蕲艾优良资源的表型和成分应该具备的特征,介绍了蕲艾优良品种选育情况和蕲艾种苗质量标准研究。从不同叶龄、叶位角度探讨优质蕲艾生产,并系统阐述最佳施肥量、病虫害种类及绿色防控措施的研究情况,以及基于技术集成的蕲艾生态种植模式构建,为其他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提供了样板。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谢晓亮围绕“连翘生态种植技术”,介绍了连翘的植物特性、分布、产量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原因。阐述了连翘的生态种植技术和模式,通过授粉、修剪模式、种植模式最终将野生资源变成优势资源。授粉树配置比例按照长:短为3:1,实际种植过程按照长短树1:1混合可以很好的解决授粉问题,提出了连翘生态栽培为“三不一剪”模式。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坚华以“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半夏绿色种植体系的建立和实践”为题,从半夏软腐病的诊断与病原物鉴定、半夏软腐病生防菌剂的筛选、微生物菌剂宁盾用法及用量的试验、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绿色防控体系(BeMMG体系)的建立、BeMMG体系田间示范推广试验五个方面进行分享。系统介绍了宁盾的三步用法,即一个概念——微生态调理剂;两种现象——叶色更绿、根系更发达;三步用法——拌/浸种、移栽时灌根+1、发病前开始喷雾;四方原理——志愿兵、活堡垒、植物疫苗、微生态改良;五大功能——防病、抗拟、增产、提高品质、改良土壤。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天津大学教授高文远以“中药材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为题,介绍了大黄传统加工工艺(烟熏)过程中大黄质量的变化,指出烟熏会降低环境中氧含量、从而增加氧自由基的形成,在干燥的早期,根仍具有生理活性,会继续合成这类化合物以对抗产生的自由基对植物的伤害。大黄质量标志物研究表明,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中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大黄中凝血酶抑制活性与没食子酸(gallic acid)有关,没食子酸是大黄中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成分。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杨利民以“对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理解与思考”为题进行报告,指出生态种植是传统技术、现代技术与生态规律的结合,是中药生态农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且生态学研究是农业产业科技进步的增长点,目前的减施农药、精准施肥、连作障碍和药材质量均可归结为生态学问题。中药材质量调控的生态机制与技术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原生态与仿野生模式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比如清林、拟生态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等,应被高度重视。

  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向增旭围绕“基于古中医思维的石斛生态种植技术思考”主题,简要介绍石斛种质资源分布和石斛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截至目前,其课题组收集石斛资源235种,位列国内石斛研究单位前列。石斛的人工栽培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设施栽培为主,目前已经解决了石斛种苗栽培过程中三个关键问题——培养基优化、播种密度、播种方式,创建了一步成苗法,且培养基具有很好兼容性,该项技术突破对于石斛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成都大学研究员张亚玉报告的题目为“人参生态种植技术研究”,指出不同类型人参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与人为干预多少之间模切相关。通过近20年的研究,发现土壤因子对林下山参品质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树种(间接关系),同时发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与人参皂苷呈正相关关系,报告从微生物角度揭示了林下山参选林的重要性。呼吁针对不同森林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发展林下参,提出原始林适宜野生人参资源的保护,天然次生林适宜发展高品质野山参,人工次生林适宜发展林下参。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查看更多

最新动态

  •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农学会年会的通知(第二轮)
  • 关于开展第十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 中国农学会获批团体标准发布资质
  • 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深化产学研金协同
  • 第九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在湖南新化召开
  •  中国农学会关于发展单位会员的通知
  •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题讲座
  • 沉痛悼念喻树迅院士
版权所有:中国农学会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
联系电话:010-59194204、59194489邮政编码:100125
京ICP备0506926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