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30日,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安排之一,中国农学会组织高层次农业专家走进赣南老区著名红土地——江西兴国,重温“模范兴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研讨乡村振兴之路,助力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模范兴国,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
兴国是中央苏区的发祥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都曾经生活和战斗过。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达9.3万多人,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走出56位开国将军,是我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将军县。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时回忆指出,“苏区的工作,兴国是第一。”这片誉满中华的红土地,镌刻着红色初心,也成为后人缅怀历史的纪念地。
百年学会革命老区行走进模范兴国,聆听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以及开国上将陈奇涵将军、萧华将军后代亲述先辈的革命故事。他们生动的讲述使得老一辈革命家义无反顾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穿越百年而愈发亲切鲜活,迸发出涤荡心灵的无穷力量。此外,学会与农业专家共同前往兴莲乡官田村中央兵工厂军工教育基地和睦埠村刘启耀纪念馆参观学习,重温人民军工摇篮的艰苦奋斗史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的感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兴国红色故土蕴含的老区精神饱满而热烈,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饮水思源,在发展中传承农耕文明
兴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生态宜人,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为老区革命精神的孕育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4月30日下午,“讲好党史人物故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在睦埠村红色讲堂召开,共和国开国上将萧华将军之女、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萧霞,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全国政协委员、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闵庆文研究员和其他文化名家、企业家围绕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农业文化、如何实现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展开研讨。
“讲好党史人物故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
莫广刚表示,中国农学会将把革命老区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将学会百年优良作风发扬好,为合理利用红色资源,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促进兴国农民就业、增加收入发挥积极作用,在以红色文化引领推动兴国乡村全面振兴中作出应有贡献。闵庆文研究员系统而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益探索和积极成效,他指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持续发掘和生产性保护,不仅可以保护农业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是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新路子。他表示,将持续关注兴国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为老区乡村全面振兴出一份力。研讨会前,与会专家还与兴国中小学生代表共同体验了植树和插秧活动。
捐书数百册,支持建设首个乡村“红色记忆图书馆”
4月30日上午,全国首个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乡村“红色记忆图书馆”在江西省兴国县的小洞村揭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人向图书馆捐书赠言。中国农学会为红色记忆图书馆捐赠各类图书、科普挂图等共计750余册,积极助力传播农业文明,普及现代农业知识,促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中国农学会向红色记忆图书馆捐书750册
“红色记忆图书馆”的图书,以集中造册、分散借阅的方式,存放于东村乡中心小学。东村乡中心小学校长魏志荣感谢各界爱心人士,他说:“各位爱心人士捐赠的是图书,孕育的是希望,燃起的是梦想。”
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也是全国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本次百年老会革命老区行,既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党史学习教育,也是支持老区建设、让老区精神闪耀时代光芒的有益探索。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对新时代做好革命老区振兴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对扎实推进对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作出了工作安排。老区精神所积淀红色基因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未来,中国农学会将积极按照中央部署,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