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理事会成立两年来,陕西省农学会紧密围绕“三农”重点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普为重点,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在中国农学会的精心指导和陕西省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和服务农业科技工作者,强化自身建设,创新科普品牌,加强学术交流,广泛联合合作,工作得到中国农学会的肯定,被陕西省科协评为四星学会。
一、聚力思想引领,完善内部机制
2023年换届大会之后,及时落实和完善学会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一是配齐班子建强支部。健全学会领导机构,完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秘书处专职工作人员,修订相关制度,形成上下贯通、事有人干、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在省农业农村厅直属机关党委指导下,依据《章程》成立学会党支部,选举书记、委员,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二是建立服务会员和信息发布平台。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建立“陕西省农学会”网站专栏、设立微信公众号和学会微信工作群,及时发布通知通告、政策法规、科普宣传等信息,累计发布信息350多篇,总浏览量超3.3万人次。三是筹建专业分会。凝聚科研专家、农业企业、葡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界力量,成立陕西省农学会葡萄分会,共享资源、互通有无。目前还有花卉、农机等分会正在筹备之中。四是积极承担服务项目。两年来承接中国科协、省科协等智惠行动、科普惠三秦、学会建设等项目6个。
二、搭建科普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发展创新
围绕“三农”重点工作开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被“人民日报”APP、中国农科新闻网、今日头条、陕西日报等近10家主流媒体多角度聚焦报道。一是精心组织“学术与科普”进企业。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瓶颈问题,组织相关农业专家走进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仅2024年先后开展“学术与科普”进企业8场,面对面专家与企业家、理事长面对面交流学术、普及科学、宣传政策、推广技术,社会评价高、反响好,成为学会科普宣传的品牌之一。二是积极开展科普志愿活动。先后组建14支陕西省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科普服务队,指导组建27支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分队,评选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队和科技志愿者,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有我”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志愿者积极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实现了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成为当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生力军,服务受众群体近6000余人。三是联合推进科普服务走深走实。面向不同群体,联合中国农学会、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肥料联盟等多方力量和西安市鄠邑区、合阳县、镇安县科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社区和学校,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送技术、送农资、送服务”活动,多样化手段开展科普服务200多场,发放《转基因那些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村实用技术》等科普书籍2000余册,受众12000多人次。组织参与第三届西北“植保节”被授予“最佳组织奖”。四是表彰优秀科普文章。开展“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科普征文活动,高等院校教授、县乡基层干部、老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撰写科普文章80多篇,涉及粮食、畜牧、果业、蔬菜、水产、花卉等,表彰特等奖2部共49篇,一等奖4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五是印发科普资料。编印50万字的《二十四节气》《请来榴园听物语》《农用酵素应用》等科普资料1000余册。
三、集聚人才力量,为科普工作赋能
弘扬奉献精神,举荐科技人才,加快成果转化,是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颁授产业“杰出贡献者”奖。下发《乡村产业杰出贡献者推荐颁授办法》,召开先进典型事迹研讨会,先后授予焦志学、王建华2名乡村农业科技工作者为蔬菜产业“杰出贡献者”、番茄产业“杰出贡献者”,激励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弘扬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市民菜篮子丰富多彩作出巨大贡献的奉献精神,增强了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二是举荐优秀人才。为中国农学会、陕西省科协等推荐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联合陕西省农培中心推荐思耀国《用科技发展产业 传科技实现致富》等7项高素质农民典型事迹全部入选中国农学会“百项高素质农民科普工作典型事迹”,向陕西省社科院乡村振兴蓝皮书推荐会员文章6篇全部入选编印出版,编发《调查与研究专报》分别送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协等部门及其领导。三是推进科研成果鉴定转化。先后对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球根花卉相关技术成果》、陕西美好家园科技发展公司《果园精准施肥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易化基质番茄栽培技术研究》、陕西科技大学《盐碱地综合修复技术》等进行成果评审鉴定,促进新成果“落地开花”转变为新质生产力。
四、聚焦“千家万户”工程,推进产学研融合
为发挥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中的引领推动作用,实现产学研有效融合,学会印发了《关于实施“千家万户”工程建立科学家精神实践小院和实践阵地的通知》,在西安市鄠邑区家悦农场、户县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2个“科学家精神实践小院”,分别推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时春喜教授、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志杰为小院“首席专家”,实现“首席专家”与“科学家精神实践小院”联姻。目前已有15家合作社、企业申请,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选择1000名农业专家与1000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结对,每家“实践小院”至少带动10户共带动农户1万户,搭建起专家与经营主体和生产农户对接融合、紧密结合、相互配合的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乡村产业发展、农民群众增收。《陕西实施“千家万户”工程》得到陕西省政府官网、陕西日报等多家单位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