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旨在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中国农学会注重发挥“头雁”项目的引领作用,积极动员广大“头雁”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提供高质量科技志愿服务,更好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共同为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一、什么是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指引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有效发挥了传递爱心火炬、传播先进文化、建立和谐社会、促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二、什么是科技志愿服务?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的基础上,中国科协于2019年启动了科技志愿服务。科技志愿服务是指科技志愿者、科技志愿服务组织为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性科技类服务。科技志愿服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三、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
响应中国科协号召,中国农学会自2019年启动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夯实科技志愿人才基础;建立专门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科技志愿服务管理,确保志愿队伍健康发展;打造科技志愿服务品牌,注重志愿服务实效,大力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机制,有效打通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
(一)壮大队伍
中国农学会积极整合涉农领域人才资源成立科技志愿服务总队,依托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分队,构建起“顶天”队伍(高层次专家)和“立地”队伍(“土专家”“田秀才”)相结合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分4批批准成立191支科技志愿服务分队,招募科技志愿者4000余人。
(二)组织活动
中国农学会在24个省(区、市)开展专家指导、技术培训、现场咨询、田间课堂、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700余场,发放科普书籍、技术宣传页、科普明白纸等近10万份。直接受益群众达6.8万余人,线上活动浏览量超过千万人次。
(三)创新模式
中国农学会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让农民教农民”的思路,确定了大专家带“土专家”、“土专家”带小农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促进农民技能素质双提升的“两带两促”科普志愿服务新模式,推动“顶天”的高层次专家和“立地”的高素质农民有效衔接,构建了科技套餐按需送、农民素质提升行动主动送、品牌科普活动定期送、特色科普活动及时送的志愿服务新机制,帮助当地建立“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的科技志愿服务分队。
(四)积极宣传
中国农学会着力打造科技志愿服务宣传矩阵,以“官方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新型媒体”相融合的形式,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宣传,并印发专门通知,规范和强化科技志愿服务分队宣传工作。对分队特色活动和典型代表,及时在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中国农学会官方网站、“三农科学传播”官方公众号等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有效提升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支持发展
中国农学会在培养培训、活动推介、典型选树、评选推荐等方面,积极给予科技志愿服务分队支持和帮助,与各分队一道,持续推进农业科技服务深入乡村,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荣誉满载
2021年9月,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与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者连线,对分队开展的科技志愿服务给予肯定,并提出殷切期望。在各级领导和部门关心支持下,通过各分队及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多次获得相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的贺信中,明确指出“希望中国农学会发扬传统,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向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在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为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明确了工作定位和前进方向,是我们必须担负起来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时代的先行者,“头雁”承载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投身科技志愿服务,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让我们用科技的力量,为家乡的农民朋友们带去丰收的喜悦;用知识的光芒,推动家乡的繁荣发展。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与广大科技志愿者一道,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共同为农业强国建设、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