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6日,作为中国农学会2023年“学术活动月”的第二场活动,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在兰州召开。本次会议以“作物绿色生产与农业现代化”为主题,来自国内各涉农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学生代表300余人参会。中国农学会秘书处围绕论坛
主题,采访了耕作制度分会主任委员陈阜、副主任委员柴强和秘书长尹小刚。
关键词:耕作制度、粮食安全、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人才培养
陈阜(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问题:2023年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意味着我国粮食总产量将稳步向1.4万亿斤的新台阶迈进。您认为在产能提升行动中耕作制度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该在哪些方面发力?各区域又该如何调配资源、优化布局呢?
回答: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过程中,耕作制度确实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知道,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基础台阶更高,而且不仅要保障粮食产能提升,也要保障大豆、油料等其他重要作物的产能同时提升,所以协调作物之间的关系就非常重要。
耕作制度主要包括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内容,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不仅仅是粮食作物单产的提高,更重要是能保障粮食之间,包括粮食作物之间、上下茬之间以及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之间能够协调高产高效,这个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耕作制度重点要研究解决的产业发展问题。
比如说我们在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还有在西北西南等粮食生产区域里,实际上我们一年要种两季甚至三季作物,如何让两季三季作物能够协调高产、协同高效,这个确实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也是我们耕作制度学科在新的形势条件下需要研究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柴强(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问题:您如何看待耕作制度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回答:耕作制度,它的创立时间历史比较悠久了,这个学科从创立之初主要的目标就是围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现有耕作制度里面它有两大核心的研究内容,一个叫种植制度,一个叫养地制度。
我觉得如果分解开来理解的话,种植制度实际可以对应总书记讲的藏粮于技。在整个的研究过程里面,比如说我们高效的种植模式的构建,高效的种植体系的构建,包括我们把高效的品种,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业技术集成到我们的种植制度里面来,都是我们这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当然从养地制度来讲,我们从耕作的措施、耕作机械的研发以及种植防治与土壤相互作用之间的这种联系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协同性的工作才能提升作物生产系统的生产力以及土壤的健康程度和整个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
我们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肩负的一个历史使命,实际上也是在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的科技攻关。这个实验室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从最微观的基础方面来讲,它是以抗旱优质的作物种子基因发掘开始,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当发掘基因以后,创制适合于干旱地区的以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为主的一些种质,并且培育新的品种。到第三个层次,就是用这些新的品种与一些新的技术构建作物高产、品质优良、土壤健康的自我生产系统的调控理论和技术。
我们是一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它的侧重点还在第三个方向上,就是干旱生境作物生产系统的调优机理和技术,我们现在也获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甚至在全国贡献也不小。比如说,我们参与研发的以间套作为主的多熟制的技术体系,双垄沟播技术,现在研发的以冬油菜为主的复种农作的种植系统,都在全国范围内应用面积大,贡献还是比较显著的。
尹小刚(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农学会2019-2021年度青年托举人才)
问题:作为学会2019-2021年度的托举人才,您如何看待学会在培养青年人才中发挥的作用?
回答:中国农学会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之家,学会给我们青年人才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成长的平台。一是学会利用庞大的专家资源,为青年人才提供、配备了学术导师,支持青年人才成长。第二个方面,学会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比如说经常组织召开青年人才论坛,开展学术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青年人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利用青年托举,包括农学会的青年科技奖,给我们青年人才提供了一些资金的经费支持,这也是我们青年人才科研起步的第一桶金,助力青年人才的科研创新。第四个是学会提供一些国际的合作交流机会,比如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或者相关的科研院所,有一些合作的机会,助力大家拓宽国际合作平台,为青年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