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及北京市负责同志参加北京主场活动。全国科普日由中国科协发起,定于每年9月的第三个双休日举办。今年全国科普日主题是“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同期,由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乡村振兴 志愿有我”活动,作为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北京主场的分场,在河南省平舆县郭楼镇岳庄村委“平舆芝麻科技小院”举办。
13日上午,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参观了自立自强建新功、科普科创立伟业、生态文明创未来3大板块的展览展示;与参加中国农学会全国科普日河南平舆分场活动的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河南农科院服务分队的国家芝麻产业体系专家、河南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研究员,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平舆新农人分队队长、平舆县农业技术协会会长贾高峰视频连线,并与两位科技志愿者进行了亲切交流。
黄坤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创新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普信息化助力线上文明实践服务,推进科幻产业发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农学会与河南省农科院组织农业专家学者多次赴河南平舆县,与基层科技志愿者共同切磋,总结经验,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中国农学会为探索打通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以志愿精神与科学精神为驱动,依托河南省农科院及平舆县农业技术协会,组建了“顶天”与“立地”的两类科技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由河南省农科院的“顶天”高层专家团队,与“立地”的基层“新农人”高素质农民团队,进行供需精准对接,手把手将“新农人”团队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再由掌握了先进科技思想文化的“土专家”、“田秀才”作为二传手,无偿将先进科技思想文化辐射传递给更多农民。形成一支真正“用得上,留得住、常驻村”的乡村本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从而达到农民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形成了农村科普实效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新机制,真正打通了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中国农学会在全国20个省市,依托77家农科教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注册成立了90支科技志愿服务队伍,1800多名科技工作者加入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科普服务。
据统计,中国农学会携手河南省农科院,与平舆县科协、平舆县农技协密切合作,依靠高层和基层科技志愿者,在当地累计开展科技志愿服务100多场,受益群众达1700多人次。特别是今年河南七八月份的连续降雨,针对白芝麻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需求,国家芝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研究员,深入平舆县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指导。河南省农科院采取“大专家带小专家、小专家辐射带农户”的科学传播模式,联合科技志愿者,为农民芝麻生产开展应急补救技术普及,最大限度减轻农民灾害损失,力求提升产量与品质,为平舆白芝麻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