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农学会在北京举办科技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大会学术报告,农业农村领域5位院士专家围绕“科技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做了精彩主旨报告。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深刻内涵。他指出,要结合目前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明显进展和提出乡村振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与时俱进地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总量还不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情况下,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用我国自身力量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要深化农村改革,依靠双层经营体制来发展农业,建设农业强国。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刘旭从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与意义、挑战与机遇、基本特征、基本内涵、任务目标、战略路径和对策建议等方面作了报告。他认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求紧平衡、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规模化主体发展不充分、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挑战;建设农业强国应以农业强而永续、农村美而生态、农民富而体面为总体目标,以推进“四化同步”、保障粮食安全、兼顾效率公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为战略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围绕农业强国与农业科技的主题作了报告。他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应包括实施良种工程、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工厂化农业、农业机械研发制造和应用推广、创新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和装备等,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县级农业产业体系创新。他建议,要围绕机制创新,引育聚焦人才,培育市场主体,深化科技支撑,建设连接平台,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围绕“加快绿色农药创新 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从我国农药现状、绿色农药创新进展、国际农药绿色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绿色农药发展展望等作了报告。他认为,当下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药成为现代农业中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武器”。目前我国农药登记的结构不断优化、农药用量逐步下降,已形成了初步的科技创新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在农药的理论创新、品种创新、应用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他指出,未来绿色农药的创制需要在新的生物技术引领下,应用生物信息技术,多学科协同交叉集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教授围绕“未来农业与农业强国”的主题,从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农业的特征内涵及其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作了报告。他认为,我国农业目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粮食进口仍处于高位等挑战;未来农业发展应体现三产融合、主题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六大特征。他强调,要在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建设农业强国,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活动期间,各领域专家围绕大会主题进行广泛交流,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更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来自全国农业科教战线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活动。